碳市场2.0 中国这样布局

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排放也有价格、可以交易。自2013年起,中国在多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达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8月底交出的“成绩单”。作为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业内看来,我国碳市场进入了2.0时代,将推动全国碳市场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企业减排越多 收益越多

碳市场里买卖什么?从营造红树林,到建设海上风电……企业等减排主体的贡献“份额”被量化、交易,既可选择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也可选择购买配额填补缺口,从而以更低的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标。

“碳市场一头牵着减碳目标,一头连着经济增长,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减碳进程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海芹说。

据介绍,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自愿”两个市场共同构成:一是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常被称作“强制碳市场”,2021年建成启动;二是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通常被称作“自愿碳市场”,2024年建成启动。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这两个市场有多大?

看强制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纳入强制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超2000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截至今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看自愿碳市场——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截至今年8月22日,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碳市场对重点行业的覆盖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在此前纳入发电行业基础上,今年强制碳市场又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专家预计,相关行业的重点排放企业将通过更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原材料替代、开发数字化管控等众多绿色工艺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绿色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为工业大省,河北拥有发达的钢铁、火电等产业体系,控排企业减排潜力大,今年有400余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

“我们去年通过出售多余的碳配额获得收益7700余万元,今年又将收益投入新节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建德介绍,这几年,该公司完成了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等技改项目,煤电机组节能改造稳步推进。2024年,公司累计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

为帮助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河北对重点排放单位集中开展了碳减排专项服务行动,组织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从细化管理机制、实化数据质控、优化工艺流程等方面,帮助企业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让企业“减排越多、收益越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建立了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说。

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全球气候治理形势日趋复杂、国内绿色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自愿碳市场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内外部挑战:一方面,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运行机制的成熟度与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方法学体系尚未完全覆盖新兴减排领域,亟需不断拓展完善;参与主体和交易产品相对单一,市场流动性、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愿碳市场的减排潜力释放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巴黎协定》下的国际统一碳市场建设以及碳信用质量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重塑全球自愿碳市场格局,我国自愿碳市场如何在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同时,参与全球碳信用规则制定和标准构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与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做大强制、自愿两个碳市场

如何让“强制”“自愿”两个市场更有活力?

先看强制碳市场——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强制碳市场。

在扩大覆盖范围方面,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有偿碳配额会越来越多。《意见》提出,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再看自愿碳市场——到2027年,自愿碳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自愿碳市场可有效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支持当下并不具备很强经济可行性或吸引力,但减排效果又非常明显的技术和项目发展。同时,自愿碳市场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能够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碳减排行动。”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说。

目前,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

针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将加强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随着全国碳市场加快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试点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和企业数量将逐步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试点碳市场发挥的作用逐步减弱,地方试点碳市场将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的功能,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探索经验。

开放合作,推动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自愿碳市场建设。我国自愿碳市场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必须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深度融入国际碳市场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对接、规则共建、跨境合作,逐步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市场辐射力。一是强化标准对接消除合作壁垒。参考《巴黎协定》第六条、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等碳信用标准,借鉴相关经验完善CCER核算和流程要求,提升CCER全球公信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对接合作,探索CCER参与国际航空碳抵销与减排机制的可行路径。二是深化规则共建重塑国际秩序。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国际碳市场规则研究,动态跟踪全球碳市场规则演变趋势,确保我国在国际碳市场规则重构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促进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国际规则体系,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加强对话交流,通过国际论坛、机制合作、制度输出、技术交流等渠道,分享我国在自愿碳市场机制设计、产品创新、监管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为全球碳市场规则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三是探索跨境合作拓展市场版图。可以我国自愿碳市场为基础,探索在《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下对外开展项目合作,推动“东盟”“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建设,统一机构设置、共建规则体系、集中登记办理、规范整合交易,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以我为主的自愿碳市场,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自愿碳市场交易,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吸引国际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

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碳市场一头牵着减碳目标,一头连着经济增长,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减碳进程之中并做出贡献,成为协调减排和发展的桥梁,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碳市场正在牵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扩容,市场覆盖的电力、钢铁、水泥等主要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这些行业内的重点排放企业将通过更大程度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原材料替代、开发数字化管控等众多绿色工艺技术,发展形成新的绿色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碳价格正在激发技术创新。碳市场内形成的碳排放价格,将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凝聚全社会绿色技术创新力量。碳价格赋予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价值,将激励企业、科研院所等以市场为导向,在投资—回报的经济循环中持续迭代升级,形成并强化在绿色低碳方向的技术引领力。

统一的碳市场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情况下,碳市场将为西部省市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为中西部碳汇等生态资源赋予更多价值转化渠道,从而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创造新的机遇。

碳金融将成为重要的绿色低碳发展融资机制。碳排放配额是天然的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能够帮助履约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同时也是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发展碳金融能够将引导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项目,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降低资金在高碳行业过多配置带来的搁置资产和资产泡沫风险。

在保险行业,碳排放还能成为保险标的。

林业碳汇是指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如今,林业碳汇也能“买保险”。

在安徽,太平洋财险岳西支公司不久前为安徽康馨祥农业科技集团签发了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单。在签订保险前和赔付阶段,保险公司与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整个林地的碳汇增加、损失情况进行监测评估。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将合同约定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指数化,当损失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标准进行赔偿。

分享 :
评论(0)
 
报名留言
副标题
提交